小弟我大約是從國中二年級開始使用Ptt,時至今日也已經使用了十多年,登入次數也有超過四千次,讓我身為一位算是長期有在使用 Ptt 的鄉民來為大家分享,為何我用了十年後,得到的結論是建議大家不要看批踢踢。

看了也沒有什麼收穫

十多年前我剛開始使用 Ptt 的時候,大多是瀏覽一些因為還是國中生,大多數的時間就是在瀏覽笑話版,或者一些其他有趣好笑的看板,再過後幾年,我開始瀏覽八卦板、政黑板、C洽板、股板、省錢板,幾乎什麼五花八門的看板我都有看過,回想自己使用這個論壇以來的心得,好像真的沒有因為看了這個論壇的文章,或透過大家的分享討論,進而獲得什麼很大的幫助,或者得到什麼相關的獲益(甚至還有在股板亂跟單賠錢的經驗),或許有人會有因為廣了網路論壇而得到購買商品的一些好建議,又或者是從某些人的文章分析中得到發人深省的想法。

但因為網路論壇的文章受限於受眾的限制,大多數文章的長度都不會太長(太長根本沒人想看完),各種類型文章能提供出來的心得分享內容深度相較於書籍或者有品質的部落仍有落差。

也不只 Ptt,當代年輕人最愛使用的 Dcard 更是如此,上頭討論的文章大多內容淺薄,看了沒有什麼實質意義,錯過了也不用覺得可惜。

大家可以試著回想一下一個月前的 Ptt 八卦板上的爆文有哪些?一週前?三天前?昨天的?我自己是真的想不起來一個月前有哪些,昨天的爆文到是會有點印象,但想到也是一些網紅的無聊貼文或內容含量極低的媒體新聞。那是不是您看了跟沒看沒有什麼區別呢?

討論內容的生命週期太短

內容的生命週期有長短之分,例如這次2024總統大選的民調預測文章,只要在大選結束那天,生命週期也就結束了;相對的,如果是有關於商業、軟體討論的文章,內容的生命週期就會比較常,有些則可以達到數個月甚至數年;若是有關哲學、文學討論的文章,生命週期則是永久無期限。

因為知識爆炸的時代,每天的我們可以獲取的資訊量都極為龐大,以前一則重大新聞媒體大約可以討論將近一週,現在及便是再重大的事件發生,也大約只能影響輿論三天(這只是我預估的,但實際應該是更少),事件討論的生命週期短,相對需要關注的時間也就不用太長,而網路論壇上即時更新的各種文章,超過99%的生命週期都相當短,看過今天的文章,隔天又會有更新的事件,關注這些短週期的內容意義不大,我們應學會多找一些比較有閱讀價值,生命週期又較長的文章或書籍來學習。

成癮性

網路論壇的使用,因為有隨時更新的特性,容易刺激大腦中的多巴胺,使我們上癮,一旦對網路社群成癮,就容易陷入惡性循環,難以找回有自律的生活,以我個人經驗而言,在我剛開始使用 Ptt 時,只要高中的週末回家,就會很想趕快打開電腦瀏覽這一週在論壇上發生的大小事,當初只有週末可以使用電腦,自然對我個人的影響不大,也算是一個週末簡單的休閒活動。但現在智慧型手機發展迅速以後,幾乎隨身的可以即時以應用程式瀏覽,可以說是無時無刻都在瞎逛論壇,剛睡醒、搭車時、上班偷懶時、上廁所時、與家人相聚時、睡前時,幾乎能讓我沒有錯過任何一則論壇爆文,時間幾乎都被掌控住了。

直到自己後來發覺已經越來越難以控制自己想看手機的慾望,才發覺我已經染上瞎逛論壇的成癮症。成癮這種東西很可怕,需要靠自己的意志力來解決,但成癮這東西就容易削弱自己的意志力,意志力被削弱後,就難以再對抗成癮,所以很容易掉入惡性循環,如果想要努力振作起來,首要的就是立即改善自己的行為,坊間有許多教導大家如何增進意志力的書籍,有一本叫做《The Willpower Instinct》中文書名為《輕鬆駕馭意志力》,內容很不錯值得一看,也是一本數十年的書籍,但空有對意志力的知識還不夠,實踐才是最重要的~

陷入舒適圈

觀看論壇內容,大多為輕鬆、好笑、諷刺、誇張、有趣、新奇的,這些內容我們看了大腦也容易容易吸收理解,常會令人陷入「心裡舒適區」(Comfort Zone),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是一種心理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一個人對事物感到熟悉,且感到放鬆並(認為自己)能夠控制所在環境,經歷低水平的焦慮壓力。在該狀態中,可以實現穩定的身心表現水平。 平時休閒一下是也無傷大雅,但現代人大多將自己所有的時間都放在瀏覽抖音、看論壇、使用社群媒體等心裡舒適活動,長此以往,難以刺激自我學習,也容易陷入想打發時間卻又讓自己更加無聊的境界。 長期處於心理舒適區,無法刺激我們的大腦進行深度的思考,也難以達到理想中的「心流」狀態,至於什麼是心流,以後有機會和大家再討論一下,這裡簡單介紹就是一種大腦超過平時的舒適狀態、又不至於太困難,身心完全投入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


我們如果想真正的擺脫生活中的無聊片刻,應該做得就是學習一些能夠刺激大腦學習的事物,努力找到自己的愛好,並加以深入研究,達到心流境界,過個更好的人生。